经营层与员工如何持股?持股方案分几步骤

方案步骤流程
第一步,通过增资扩股,吸纳员工股权,实行经营层与员工持股计划。其目的一是针对人力资源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适当集中内部股权,为下一步引入新的投资主体构筑体制平台。
第二步,通过增资扩股,引入外部投资主体,建立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初步解决公司扩张的资金“瓶颈”,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为公司实现跳跃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步,改造为上市公众公司,使股权进一步分散化,实现更大的战略发展。
员工持股方案图片来源网络
实行员工持股原则
(1)在现有法律、政策框架内实施。国家目前对于员工持股尚无统一法规,本方案设计所依据的是《公司法》和《北京市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员工持股会试行办法》,同时参找各省市的相关规定和成熟做法。
(2)本方案设计力图采用国内比较流行的做法,既简便、易于操作,又有利于达到既定目标。
(3)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努力拉开员工之间持股的档次。同时,由于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度主要通过岗位体现,所以对于不同员工持股额度的确定主要依赖将各个岗位划分为不同的档次。由于实施目的主要在于激励技术骨干和经营骨干,本方案不再将员工进入公司时间作为分配股权时考虑的因索。
员工持股方案图片来源网络
操作路径选择
根据目前的设计基础,在不违背《公司法》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可以有三种操作方式:
(一)现有员工全部以自然人股东身份按有关规定分配持股额度后进入公司。这种做法有如下弊端:
1. 股权过分分散,在今后引入其他投资主体时,难免失去企业相对控股权。
2. 由于《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数不得超过 50 个,所以很难为以后进入的员工预留股份。
3. 容易使员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固化,不利于人员的合理流动。经过工商注册的员工股东有法律作保障,很难受劳动合同的约束。
员工持股方案图片来源网络
(二)以公司现有八个股东作为股东代表,其他员工与上述八人鉴订委托协议后,将股份挂在他们名下,由他们代表行使股东权力。这样做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1.由于员工股权没有“名份”,所以容易引发法律纠纷。目前在国内出现了不少此类案件。主要是股东代表存在侵害其名下员工股东权益的可能性,而由于股东代表与员工股东签订的是私下协议,打官司获胜的往往是股东代表。